細胞培養是生物醫學研究、藥物開發、疫苗生產等領域的重要技術手段。然而,在細胞培養過程中,支原體污染一直是一個嚴重的難題。支原體污染不僅會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還可能導致細胞功能的改變,甚至影響細胞的生物學特性,進而影響整個研究的進展和成果的應用。因此,了解支原體污染的原因、影響及防治策略是保障細胞培養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

細胞培養中的支原體污染來源:
1.實驗室人員的攜帶:實驗室工作人員是支原體污染的重要傳播途徑。工作人員的皮膚、呼吸道以及其他部位都可能攜帶支原體,并通過接觸、空氣傳播、器具、消耗品等途徑將支原體帶入細胞培養系統。
2.培養物和試劑:某些商用細胞株和培養基可能在生產和包裝過程中已經遭到支原體污染。此外,培養基、血清、試劑等物品如果存儲或處理不當,也可能成為污染源。
3.污染的設備和消耗品:不潔凈的實驗室設備、玻璃器皿、培養瓶、吸管等可能成為支原體的傳播媒介,特別是在未經過嚴格消毒或清洗的情況下。
4.交叉污染:在多個細胞系共同培養的實驗環境中,不同的細胞系之間可能發生交叉污染,導致支原體從一個污染的細胞系傳播到其他無污染的細胞系。
5.空氣中的傳播:支原體也可能通過空氣傳播,尤其是在通風不良的實驗室中,空氣中可能含有支原體并對培養物產生污染。
細胞培養支原體污染的影響:
1.改變細胞生長狀態:支原體能消耗細胞的營養,改變細胞的代謝狀態,抑制細胞的正常生長。污染細胞在生長速度、形態變化和增殖能力上可能會出現顯著差異。
2.影響實驗結果:支原體污染往往無法通過常規的顯微鏡觀察出來,但它們卻可能對細胞的生物學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細胞的分裂周期、基因表達、蛋白合成、細胞凋亡等生物學過程可能發生改變,進而影響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導致數據偏差。
3.改變細胞的免疫反應:支原體感染可以改變細胞的免疫系統功能,導致其對外部刺激的反應異常。這可能會對免疫學、腫瘤學等相關研究領域的實驗結果產生干擾。
4.產生假陽性結果:在分子生物學實驗中,支原體污染會引入不必要的基因或表達產物,導致誤判實驗結果。例如,支原體的DNA或RNA可能與細胞的基因組產生交叉反應,影響PCR擴增、基因表達譜分析等實驗的結果。
5.引起細胞死滯或細胞死亡:支原體污染可能會引起細胞代謝紊亂,進而導致細胞周期異常、細胞凋亡等現象,甚至全破壞細胞的生物學功能,造成細胞死亡。
防治支原體污染的策略:
1.嚴格的實驗室管理:定期對實驗室進行清潔消毒,尤其是工作臺、設備和消耗品的處理要嚴格控制。使用無菌的實驗器材,避免交叉污染,定期更換空氣過濾器以確保空氣的清潔。
2.來源控制:確保使用的細胞株、培養基、血清等試劑來自可靠的供應商,并且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避免使用可能存在支原體污染的材料,特別是在細胞培養中,盡量選擇經過認證的、沒有污染的細胞系。
3.定期檢測:定期進行支原體檢測是防止污染擴大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當實驗環境中涉及多個細胞系時。可使用PCR、ELISA等方法對細胞系進行檢測,及時發現支原體污染。
4.使用抗生素:雖然支原體對一些常見的抗生素具有天然的抗性,但某些特定的抗生素,如四環素、氯霉素等,仍可對支原體具有抑制作用。在細胞培養過程中,適當使用抗生素可以減少支原體的污染風險。然而,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引發耐藥性,因此應謹慎使用。
5.良好的實驗操作規范:實驗人員應定期培訓,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避免不必要的交叉污染。在細胞傳代時,應嚴格操作,避免攜帶支原體的培養物與無污染的細胞系交叉。
6.使用支原體去除試劑:市場上也有一些專門用于去除細胞培養中支原體的試劑,這些試劑通過抑制支原體的生長來幫助恢復細胞的純凈狀態。在發生污染時,使用這些試劑可一定程度上減少支原體的干擾。